核心提示: 既“咸豐印象”之后,中華特產網又來到利川,幫助利川市實現農業增產、農民增收!
利川的由來:
古為廩君國地。周屬巴國地。秦屬黔中郡。漢屬南郡胊忍縣地。
三國初屬荊州建平郡。蜀漢建興八年(230),置南浦縣,屬巴東郡。晉、宋、齊、梁因之。北朝北周置鹽水縣,為亭州資田郡附郭縣。
隋開皇初,廢郡存州、縣。隋大業初改亭州為庸州,置清江郡,鹽水為庸州清江郡附郭縣。唐省庸州入施州,改清江郡為清化郡,省鹽水縣入清江縣。五代仍唐之舊。
宋,復改清化郡,隸夔州路,清江縣下置都亭鄉,為今利川縣地。南宋,縣南屬龍渠縣地。元,廢郡,以施州隸夔州路總管府,至元二十二年(1285),并清江縣入施州,二十五年復置清江縣,以附都亭鄉蠻洞置施南宣撫司、忠孝安撫司。明玉珍據蜀,置忠路宣撫司。
明立施州衛領所及諸土司,境內為都亭里及施南宣撫司、忠路安撫司、忠孝安撫司、劍南長官司;嘉靖中置上、下支羅二百戶所;天啟中置沙溪宣慰司。清,廢指揮、千百戶,設流衛??滴跛哪辏?665),改沙溪宣慰司為宣撫司,改劍南長官司為建南長官司,余都亭里及施南、忠孝、忠路諸司如故。雍正六年(1728)裁施州衛,領于巡荊道歸州。
雍正十三年(1735)改土歸流,以施南、忠孝、忠路、建南、沙溪5土司、上下支羅及原恩施縣之都亭里地為利川縣,隸巡荊道施南府。
民國初,屬湖北省荊南道,后改施鶴道,廢道后直屬省。民國十七年(1928)屬鄂西行政委員會。二十一年(1932)屬第十行政督察區,二十五年(1936)屬第七行政督察區。
1949年11月14日,利川解放,隸屬湖北省恩施專區。
1970年屬恩施地區。
1983年撤恩施地區,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利川隸鄂西州。
1986年建利川市,仍隸于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,利川市隸屬于該州至今未變。
利川的氣候:
氣候為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,因山巒起伏,溝壑幽深,海拔高度不同,氣候差異明顯,為典型的山地氣候。夏無酷暑,云多霧大,日照較少,雨量充沛,空氣潮濕。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,四季分明,冬暖夏熱,年平均氣溫16.7℃,年降水量1300至l 600毫米,日照時數1409.2小時。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帶,春遲秋早,潮濕多雨,日照偏低,年平均氣溫12.3℃,無霜期232天,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,日照時數1298.9小時。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,氣候寒冷,冬長夏短,風大雪多,易澇少旱,年平均氣溫11.1℃,無霜期210天,年降水量1378毫米,日照時數1518.9小時。主要災害性氣候有:低溫連陰雨、干旱、暴雨洪澇、大風冰雹等。利川氣候的主要特點是:光照不足,熱量偏低,降水量充沛,氣候差異明顯。
一.擺手舞
擺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,是土家族山民慶祝豐收、歡慶勝利的一種舞蹈,土家語稱“舍巴”,漢語稱作“擺手”,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區,跟清江流域的土家族的跳喪舞形成鮮明的對比,故有“南擺手北跳喪”之說。
恩施州來鳳縣河東還保留著地道、原汁原味的跳擺手舞的習俗,每逢擺手舞節,身穿土布長衫、頭纏青色絲帕的男子和身著土布服飾的女子,匯集于擺手堂前,盡情地歡舞。來鳳縣城也修建有“神州第一擺手堂”,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擺手舞節日盛會。
二.土家服飾
土家族服飾接近生活型、實用型。民國以來,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,男人以青、藍、白或條紋布為主,長二三米,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,包成人字路;女人則多為青絲帕或自印花頭巾,絲帕薄如蟬翼,最長達七、米,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,死后必以帕縫頭入葬。衣服以青、藍、白、印花布為主,男穿對胸衣,雙排七至十一扣,俗稱蜈蚣扣,袖口、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;女人則右開襟,袖大而短,飾花邊,掛銀銅佩飾,俗稱“滿襟”,有滿清道風:未出閣少女著花衣,講究大紅大綠;小孩喜戴菩薩帽,虎頭帽;男鞋多為青藍布,女人穿繡鞋:姑娘出嫁時必穿“露水衣”,上著鮮艷桃花繡衣,下著八幅羅裙,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據大文豪沈從文考證,八幅羅裙是正宗土家裝。
三.肉連響
聲明:本媒體部分圖片、文章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與我聯系刪除。
上一篇:咸豐印象之洞藏酒
下一篇:“利川印象”之利川莼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