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霧氣還未散盡,順著蜿蜒的山路驅車前行,便來到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仁興鎮馬鞍村,只見一排排磚混新房整齊有序,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,一派祥和景象。
這個位于半山腰上的小山村,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,其中有直過民族傈僳族400余人?!斑^去,村民們住在離這里4公里遠的山頭上,溝深坡陡、交通不便,村民住的是茅草房,一年種的糧食只夠吃2個月?!敝钢h處的山脊,馬鞍村黨總支書記張自堂說起了村子往日的窮光景。
“以前,我們要背著粑粑去趕街,13公里的羊腸小道要走上5個小時,早上出門,下午才能返回。很多年輕人都離開這里出去打工?!贝迕窕埨ふf。
交通基礎設施薄弱,一直是制約馬鞍村發展的一大難題。近年來,掛包幫扶的各級黨政部門瞄準交通這一關鍵,凝心聚智、科學謀劃。2017年,幫扶團隊統籌整合交通及直過民族項目資金575.36萬元,實施了馬鞍村至水紅花箐、白石巖、長麥地等5個自然村13公里公路硬化工程。2018年,承載著群眾致富希望的公路正式通車,困擾當地的行路難問題終于破解。
望著眼前平坦的硬化路,虎張坤笑容滿面,“現在好了,路通了,開車只要40多分鐘就能到鎮上,很多年輕人也回來了?!?/p>
路暢百業興,馬鞍村的產業發展也步入了快車道。村民們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,紅豆、核桃、板栗、肉牛等種植養殖產業成為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。馬鞍村正從過去的“輸血式”扶貧,變成“造血式”扶貧,群眾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。
聲明:本媒體部分圖片、文章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與我聯系刪除。